如何透過獎勵制度來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
身為新手爸媽,你一定知道要讓孩子積極的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是一件超級不容易的事情,若是家中沒有自己的一套規矩的話,肯定會亂糟糟,本文幫各位新手爸媽整理了7個貼心的建議,透過這些建議,相信能讓各位爸媽建立起孩子的良好習慣。
內容目錄
何謂獎勵?
所謂的獎勵並不是用賄賂的方式,給孩子獎勵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而且是不會造成自己壓力的獎勵,而且獎勵可以分成有形跟無形的獎勵:
一般來說,給孩子獎勵可以是有形的獎勵,例如:貼紙、小玩具、零食、特權(如看電視時間)、選擇晚餐吃什麼,或者用積分的方式讓孩子可以累積換取較為特殊的禮物。
那無形的獎勵呢?
無形的獎勵包括爸爸媽媽出自內心的感謝和認同:“你今天幫忙做家事很棒喔!”,不過要注意不要太誇張,才不會讓孩子分不出真正的讚美和誇張的讚美之間的。
讓孩子有發言權。
其實除了獎勵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有發言的權利有時會比給獎勵來的誘人,例如讓他們可以對家中的某個位置有自己佈置的看法,或是跟他們討論放假可以去什麼地方玩等…。
如果孩子有做到他們所答應的事情,爸爸媽媽可以考慮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孩子互動,並且讓孩子學習溝通的能力。
溝通目標時,指令要明確
在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他們有時候很難理解我們話中的意思,或是因為分心而忘記爸媽所交代的事情,都是很常見的。
因此各位爸爸媽媽,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需要很明確的陳述我們為什麼需要孩子這樣做,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禮拜六一早就讓爸爸帶你去海邊玩,那你需要吃早餐,刷牙,並且在8:00穿好衣服。
像這樣很明確的指令,孩子多半能很快的理解,或是可以用表格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能夠避免因為分心而導致遺漏爸爸媽媽的指令。
再詳細點說,可以慢慢的重複幾個重點關鍵字,例如:“幾點”、“然後”等,”先把地上玩具收到你的箱子裡面,然後把衣服換好就可以出去玩了“。
有獎賞當然也會有懲罰
所謂的懲罰,指的不是對孩子的處罰,而是當孩子沒有完成他們的承諾時所帶來的結果,這也是身為新手爸媽可能會面臨到的狀況,例如孩子常常因為故意或是無意所忽略他們所承諾的事情。
因為沒有做到自己所答應的事情,我們可以用扣除獎勵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例如:完成作業以後才能換得看電視的獎勵,如果沒有完成作業,則沒有辦法看電視。
其實讓孩子從日常生活的行為,了解到成長過程所會面對到的問題以及重視自己的承諾是很重要的一環,他們在未來長大以後進入團體生活、社會時一定會遇到,唯有爸媽嚴格的執行規矩,孩子才能夠在每一次的事件中慢慢的成長並且學會組織他們的行為。
給孩子的獎勵跟懲罰剛剛好就好
如果孩子沒有依照事先規劃的目標執行,在當下就要跟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他們沒有做好喔,因為孩子很容易忘記事情,一旦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爸媽又沒有提醒的話,就很容易養成孩子說話不算話的個性了。
另外啊,不論是獎勵或是懲罰,都一定要拿捏一下,剛剛好就OK了,如果一次給太多獎勵,或者是懲罰太過激烈,例如罰他們一週都不能玩,都不是好事喔。
用圖表(表格)來幫助孩子記憶事情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範例,各位爸爸媽媽可以搜尋一下,下方我們準備了一個範例給各位爸爸媽媽參考。
利用這樣的表格,印出來以後貼在需要提醒孩子的顯眼處,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的記得事情。
圖中的項目只是參考,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再依照跟孩子溝通好的事項進行客製化,甚至可以在上面畫格子,孩子每完成一個項目就打勾,當作累積點數,也是很不錯的作法。
跟學校同步,統一獎賞機制
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老師多半也會提供獎勵機制,各位爸爸媽媽也可以跟學校老師了解一下,如果獎賞機制可以同步的話,也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效率的進步喔。